上海学校德育“十一五”发展规划
   2013-04-07
 
 

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关于印发《上海学校德育“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沪教委德〔2006〕10号

 

各高校,各区县教育局、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各委局、控股(集团)公司: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把本市学校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求新突破,创高水平,现将《上海学校德育“十一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单位、各区县实际,参照执行。

 

附件:《上海学校德育“十一五”发展规划》

 

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

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 会

二○○六年四月十八日

 

上海学校德育“十一五”发展规划

 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上海学校德育工作,依照《上海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全面把握发展机遇

(一)“十五”时期德育工作取得的成就

“十五”时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德育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初步构架了以民族精神教育为根基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广大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师德水平进一步提高,学校合力育人的意识进一步增强,高校保持持续稳定,上海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中小学积极探索“二期课改”,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注重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泛开展小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培育了“小手牵大手”等一批品牌;关注学生主体发展,形成了区域和校本德育特色。高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继续深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稳步推进;强化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培育了“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一批校园文化建设品牌;拓展了网络和学生生活园区的育人新阵地;加强了对研究生和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分类指导;培养了一支政治素质优良、年轻化、知识化的辅导员队伍。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学校德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一五”时期德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发8号、16号文件,又相继召开两个全国工作会议,把德育工作摆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上海要在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以开放多样、高标准高质量为特点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以学习型城市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上海全面推进德育工作的“六大优势”已初步形成,即:经济腾飞、社会和谐、市民精神振奋、全力办好世博会的环境优势;市委、市政府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有效整合社会德育资源的组织优势;以人为本、整体构建、与时俱进、全员育人的理念优势;形成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有机结合,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载体优势;政治素质优良、业务水平较高、勇于创新、作风深入的队伍优势;致力于德育课题前瞻性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的理论优势。为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量涌入的外来思想文化、急剧转型的社会环境、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等,对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深刻影响;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育人机制有待完善;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价值取向现实功利、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淡薄、诚信观念与合作意识亟待加强、心理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这些又都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全面落实“树魂立根”

(一)“十一五”时期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8号、16号文件精神的要求,以“树魂立根”为核心,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把广大学生培养成具有世界眼光、开放意识,能够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富有民族自信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树立以下五个理念:

——坚持“全面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教育和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坚持“实践体验”,注重道德体验,促进德育内化,增强社会实践,培育创新精神;

——坚持“潜移默化”,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挖掘德育内涵,体现育人功能;

——坚持“全员育人”,形成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格局,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二)“十一五”时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以“树魂立根”为核心,进一步加强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公民道德和法制教育为重点,突出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文明教育,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以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培养为支撑,提升科学精神,增强人文底蕴;以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培育健康人格。

(三)“十一五”时期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

到2010年,上海基本形成大中小学各教育阶段纵向衔接、教育内容分层递进,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课外活动联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横向贯通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使学校德育工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

1、理想信念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取得实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取得新成果,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学生成长成才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落实《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把民族精神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追求卓越、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民族精神教育体系。

2、德育课程建设有新突破。立足于不断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中小学要进一步完善德育课程体系,高校要结合上海的特点全面落实中央新课程方案。初步构建结构合理、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互补、大中小学有机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

3、学生健康人格教育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小学要全面落实《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营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健康人格。高校要深入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体系。

4、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不断拓展。建好一批德育主题网站和校园网站工作室,发挥其育人功能。完成高校E-CLASS网上集体工程建设,支持开发一批网络益智游戏和动漫作品,提高校园网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5、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进一步增强。按照德育规律和德育工作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指导,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研究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各类实践活动基地的育人功能。

6、校园文化进一步繁荣。发挥学校学生社团、科技创新活动、讲座、节庆活动、校史校训等文化载体的德育功能,深化和拓展“高雅艺术进校园”、“体育大联赛”、“明日科技之星”等活动,增强校园文化的底蕴和辐射作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

7、德育工作队伍素质整体提高。重点培养一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一支适应上海高等教育发展、职业素质优良的学生辅导员队伍,形成一支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和德育名师队伍,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育德能力明显提高。

8、德育工作经费投入得以保证。要多渠道筹集和吸引社会资金,设立德育工作专项经费,加大德育工作经费投入力度。

9、德育研究水平上新台阶。整合德育研究资源,加强学科建设,凝聚研究力量,建好重点研究基地;推出一批以《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为代表的前瞻性研究成果,成为引领学校德育工作的资源库。

三、全面推进“六大工程”

(一)学科德育工程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按照中央新课程方案的要求,建设以四门必修课为核心的若干门精品课程,配套50门左右的选修课,初步形成“4+50”体现上海特点的品牌课程体系。推动和支持有关高校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高校形势政策课的规范与指导,形成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动,组织专家定期编写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参考资料和宣传提纲,做到常编常新。

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要充分发挥小学《品德与社会》和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德育课程的主导作用,构建具有时代特点,满足学生发展需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体系和综合实践课程。中小学德育课程要整体规划,并使之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衔接。

加强各类学科的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把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与中小学“二期课改”紧密结合起来,发挥教材建设在学科德育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探索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形成一批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精品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教育和哲学社会科学课也要落实民族精神教育的要求。

本工程将要重点实施的项目有:

1、“两纲”推进资助奖励计划。前两年选择100所左右学校进行试点,后三年在全市推广;打造一批“两纲”教学的精品课程,推出学科案例选编、音像资料荟萃和网上民族精神、生命教育课程资源包。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计划。推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建设方案,提出必修课的整体建设要求和选修课的配套建设计划,做好新课程方案必修课的建设工作,并形成“4+50”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着手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料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题库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资料库的建设。组织专家编写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材参考资料,依托上海教育电视台,形成上海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品牌栏目,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大中小学互相衔接、层次递进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

(二)德育实践工程

构建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课外活动体系。中小学要将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融入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的建设与管理之中,并列入教学计划。按照《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课外活动体系的要求,设计标志性活动,使内容序列化、形式多样化、组织规范化。要将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课外必修实践项目纳入上海市中小学生电子化学籍管理中。

深化校园文化建设。要形成良好的校园秩序、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要结合重大节庆日、传统节日和重要仪式的文化内涵,突出校园文化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要继续发挥学生体育大联赛、艺术节、科技节等现有平台的作用,有效地把思想教育融入到文体活动中去;完善集欣赏、研讨、培训和实践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进一步整合学校和社会的文化艺术资源,依托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深化“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建设,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提高主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对学生社团、校园讲座、学生媒体的管理和引导,进一步挖掘校史、校训、校情的教育内涵,引导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不断增强学生“爱国荣校”的情感。

加强高校学生生活园区建设。进一步增强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育人作用,发挥“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建设”等功能,形成学生辅导员队伍、学校后勤、物业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四支队伍的合力。加快学生生活园区教育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选派优秀园区辅导员赴国内外有关机构进行培训。发扬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四自”精神,进一步丰富园区文化生活,形成富有特色的品牌项目。

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基地的资源,紧密结合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的要求,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各校外教育机构要根据不同类型教育基地的特点,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对基地建设提出针对性和规范性的活动指导意见。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大校园文体设施向社区开放的力度,增强青少年学生课外活动的吸引力。有条件的高校要建立校内外勤工助学基地。在志愿者活动建设中,以上海科技馆高校志愿者活动基地为基础,总结推广大学生参与和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对学生服务西部、到郊区镇校任教、为贫困家庭子女开设“爱心学校”等工作经验,进一步拓展高校志愿者活动平台。

本工程将要重点实施的项目有:

1、构建“两纲”课外活动体系。从“行、习、赏、唱、礼”等五方面着手,每年突出一个重点,完成民族精神教育课外活动体系的设计构建;建立内容序列化、形式多样化、组织规范化的生命教育课外活动体系;制订“两纲”课外实践评价体系。

2、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计划。开设博雅经典论坛、文明修身实践等校园文化活动;打造一批校园文化原创精品,建立经典欣赏平台,增加艺术实践基地数量,增设专项基金,把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向中小学拓展;建设一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基地和新品牌。

(三)人生指导工程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树魂立根”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加强近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坚定理想信念。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自强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开设各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提高学生民族文化素养。

加强中小学生生命教育。要以生命教育为依托,重点开展中小学生、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加强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中小学和中职校要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加强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化培训,并使全体教师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使之辐射到每一个课堂,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安全文明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网络建设。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课程建设,加强学生心理自助与互助机制建设,做好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强化对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和专业化辅导员的岗位培训,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能力水平认证机制。各高校要按不低于1:3000比例配备专职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教师,院系要配备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专业化辅导员。制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充分发挥五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的辐射引领作用,各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与服务中心全面达标。

加强职业发展教育。高校要把职业发展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构建学校、院系二级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强化职业发展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各院系要配备职业发展教育专业化辅导员。建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师能力水平认证机制。要将职业发展指导时间前移至中学阶段,并借鉴国内外经验,将学习指导、生活指导与职业指导有机结合,使其尽早具备职业发展意识和人生选择能力。中职校还要以职业生涯指导为依托,制定适合中职生的教育计划和教学内容。对部分有行为偏差的学生更要注意教育转化工作。

本工程将要重点实施的项目有:

1、心理健康教育项目。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校、院系两级体系,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建设达标活动,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的三级网络建设,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自助与互助的体系,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建立上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推进中小学“温馨教室”工程建设。

2、职业发展指导项目。构建高校、院系两级职业发展教育与职业指导体系,形成科学的课程与实践体系,建立教师实习基地,加快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编写初、高中(中职)职业发展教育指导教材。

(四)网上德育工程

建设四大网站体系。立足于提高网上德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构建“红色教育网站”,重点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大道网”、中小学德育网站“心域网”等;构建“绿色主题网站”,重点建设上海大学生的门户网站——“上海大学生在线”,中小学要建设好校园绿色网络,支持开发网络益智游戏和动漫作品等,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构建“蓝色服务网站”,着力建设班级、学院和社团等网上虚拟集体(E-CLASS),搭建高校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师生交流的新平台;构建“青色专题网站”,充分发挥高校BBS等平台的功能,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理智宣泄。

加强校园网信息安全管理。重点建设高校校园网10大管理工作室,推进全市高校校园网管理水平上新台阶。强化对校内BBS和FTP等载体的管理,加强对各种新兴网络媒体的前瞻性研究。加强网上评论员和学生自我管理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网络管理水平。

本工程将要重点实施的项目有:

1、德育网站体系建设项目。着力建好红色、绿色、蓝色、青色四大德育网站,进一步提高网上德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2、校园网信息安全管理项目。建设校园网管理工作室,强化对校内网络载体的管理,加强网络工作队伍的建设。

(五)队伍建设工程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加强对社科部负责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及新上岗教师的培训,形成培养机制。发挥培训基地的作用,轮训全体专任教师。在全市培养100名左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50名左右的教学科研带头人、10名左右的学科带头人,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形成梯队、骨干教师形成团队。搭建平台,吸引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加强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学校和院系层面设置专门的岗位,在职务评聘时进行分类指导,建立和完善符合辅导员职业特点、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评聘体系,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高级职称的评聘,特别是培养一批正高级职称专家。发挥上海高校学生辅导员培训基地和辅导员协会的作用,制定培训计划,开展辅导员岗前培训和经常性的专题培训,增进辅导员之间的工作交流,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素质。严格职业辅导员的准入制,鼓励一部分辅导员走职业化道路,通过建立专业硕士点等多种渠道,对辅导员进行学生事务管理、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学生生活园区管理等的学历学位培养,建立辅导员与社会交流的长效机制。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要提升班主任队伍的自我发展能力,编写系列培训教材,使岗前和岗位培训形成规范和体系,提升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依托由名师领衔的教师骨干德育实训基地,完善以骨干班主任队伍为核心的名师孵化机制,进一步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定期开展“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为班主任发展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切实提高班主任工作津贴。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德育骨干教师队伍和社区教师队伍建设。中等职业学校要结合行业特点,做好班主任和各类学生工作干部的队伍建设工作。

加强教师师德和人文素质培养。把师德教育、人文素养纳入中小学新教师职初培训和教师职后培训系统中,提高全体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水平;实施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拓展计划,编写教师人文类系列丛书和资料包,建设“教师走进经典”优秀文化艺术配送服务体系;各级各类学校要将教书育人的职责纳入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之中,进一步明确教师在课堂纪律和学风建设上的职责。制定大中小学教育教学事故认定的指导意见,在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聘任、评优评奖等方面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师德建设不力的学校,要追究学校领导相关责任。加强师德典型人物库建设,树立一批中青年师德先进典型,定期评选师德标兵、优秀辅导员、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先进支教教师等。

本工程将要重点实施的项目有: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计划。制订《上海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训计划》,开展岗前和在岗培训,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探索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道路;建立辅导员工作网上交流平台,设立优秀辅导员培养专用基金。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培训标准研究,实施10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50名教学和科研带头人培养计划、若干名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

2、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计划。建立班主任岗前、岗位培训体系,依托由名师领衔的德育实训基地,完善名师孵化机制;把师德教育与人文素养提升纳入教师职初、职后培训体系,建设“教师走进经典”优秀文化艺术配送服务体系。

(六)德育研究工程

加强德育研究。以市科技教育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市学生德育研究中心为基础,加强德育研究的资源整合,建成高校和中小学德育研究基地。探索以E研究院的形式建立新型德育研究平台。加强与市委宣传部的合作,推动德育研究进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整体规划。每年发布德育研究课题指南,确立若干个德育研究重点课题。创设“上海德育论坛”,每两年举办一届,使之成为知名的德育交流平台。设立上海市德育研究基金,资助出版高水准的德育研究成果,每两年发布一次覆盖各学段的《上海学生发展报告》,发挥德育研究对学校德育工作前瞻性指导作用。

本工程将要重点实施的项目有:

1、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加强科教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上海市学生德育研究中心的建设;利用E-研究院的平台,开辟网上德育研究交流新园地。

2、研究项目建设计划。实施品牌创建计划,创设“上海德育论坛”;实施精品出版计划,出版覆盖各个学段的《上海学生发展报告》;实施基金保障计划,每年支持十个德育研究重点课题、十个德育决策咨询课题研究;实施名刊打造计划,把《思想理论教育》打造成为全国德育研究的名刊,增强“八报三刊”的德育功能。

四、全面形成育人合力

(一)加强宏观管理

要以健全督导检查制度和加强分类指导为重点,不断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宏观管理。完善督导制度,定期开展德育督导、评估和验收,并将其纳入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评估体系之中。加强分类指导,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学术道德教育为重点,强化导师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首要责任人的职责,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切实抓好研究生的学风建设;在职业教育中,要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能力培养之中;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加大对德育的投入,着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二)加强党团建设

要发挥党建工作在“树魂立根”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发挥党员教师在育人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和数量,加强党员意识教育,强化入党发展教育和入党后继续教育的过程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提高党支部在学生组织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把党支部建成团结广大学生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重要力量。注重高中与大学党建工作的有机衔接。

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加强团、队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团组织和少先队的活力。继续推进素质拓展计划,深入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对学生会、研究生会等的工作指导,进一步发挥学生组织联系广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完善保障机制

加强德育工作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完善科学、开放、多元的学生素质、教师队伍和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机制。结合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加强德育工作的评聘、奖惩、分配等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德育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各级各类学校要确保每年的生均德育经费投入。义务教育阶段要确保一定比例的学生公用经费用于学生课外德育实践。实施大中小学“高雅艺术进校园”资助计划、大中小学主旋律影片观摩资助计划、中小学“两纲”推进资助奖励计划,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行动计划,继续实施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计划。

(四)形成校内合力

要把德育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大力保证德育工作的资源配置。

明确每一位教师的育人岗位和职责,在校内形成关心支持德育工作的强大合力。所有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思想修养、道德品质和人文素质教育都负有直接责任。明确所有专业教师的课堂育人职责,设立课外育人岗位,引导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和科创活动的指导老师,将其工作量计入教师岗位聘任之中。业务教师和专业导师要把育人宗旨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丰富的学识、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自身的人格魅力教育感召学生。要切实加强对校内媒体和学术讲座、论坛等的建设和管理,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

学校行政、后勤人员要强化管理就是服务、服务也是育人的工作观念,真正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学校各职能部门要切实了解学生的需求,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出台与学生相关的政策措施前,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在工作过程中对学生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反馈、处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五)依托社会资源

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有效整合德育资源,营造全社会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要依托本市宣传、理论、新闻、影视、文艺、出版等部门,利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丰富德育资源,进一步弘扬主旋律。要加大向社区开放学校文体设施的力度,充分利用学校智力资源的优势,协同提高社区的组织化程度。要进一步创新青少年社区道德实践活动的方式,积极利用社区学校、社区文化中心等丰富资源,主动依靠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机构,积极发挥老同志和校外辅导员的作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服务。要建立学校、社区共建的有效机制,形成社会育人合力,不断丰富青少年学生寒暑假生活。要紧密配合公安、交通、环境、青保等部门,加强综合治理,规范校园周边交通秩序管理、文化娱乐和商业经营活动,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六)加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

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校长和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进一步提高指导家庭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大力倡导建立学习型家庭,通过各种形式的家校联系,进行分层分类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积极作用,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相互渗透、整体协调的育人格局。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地址:上海市中山西路2271号 邮编:200235 E-mail: webmaster@sbs.edu.cn

Copyright © 2010 上海商学院 学生工作部 沪ICP备 20010161号 (建议采用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