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背景
上海,作为承载红色记忆、彰显海派魅力、引领时代创新的国际大都市,既是国家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城市典范,更是2025级新生涵养家国情怀、塑造理想信念、实现人生价值的“第二故乡”。
新生入校初期,尤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需跨越“从校园到城市”的环境适应门槛,对上海的公共服务、生活节奏、文化特质建立系统认知;另一方面需破解经济顾虑带来的探索壁垒——他们渴望无负担感受城市温度,期待从上海的历史脉络与时代发展中汲取精神力量,更希望将个人成长与城市发展、国家需求绑定,明确奋斗方向。
为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学校“精准帮扶、全人育人”工作要求,特策划“新生看上海”系列活动:通过整合上海红色、文化、科创资源,以“思政引领+实践体验+成长陪伴”为核心,引导其以“研究者”视角走进上海街巷、场馆与产业场景——用脚步丈量城市肌理,用思考捕捉发展脉搏,用心灵感受文化根脉,逐步建立“扎根上海、认同上海、服务上海”的情感联结与价值自觉,为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筑牢思想根基,也为后续学业发展、职业规划与城市融入奠定坚实基础。
二、活动目标
(一)城市融入目标:助力新生突破校园边界,系统认知上海的城市空间布局、公共服务体系与生活节奏,在实践探索中消除地域陌生感,建立对“第二故乡”的身份认同与情感联结,为后续适应大学生活、融入城市发展筑牢基础。
(二)文化育人目标:以沉浸式体验为载体,引导新生深度感知上海海派文化的包容多元、红色文化的精神传承、江南文化的底蕴悠长,推动文化认知从“浅层了解”向“深度认同”转变,进而提升人文素养,厚植家国情怀与城市情怀。
(三)朋辈共建目标:搭建跨学院、跨专业的新生交流平台,打破学科与班级壁垒,在集体探索中促进思想碰撞与情感互动,帮助新生拓宽社交圈、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构建互助互促的朋辈支持网络,增强校园归属感与集体凝聚力。
(四)品牌塑造目标:通过活动产出多角度、高质量的图文、视频等内容,丰富学校公众号矩阵的文化内涵与青春视角,立体展现我校新生积极向上、善于探索的精神风貌,同时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校级新生品牌活动,传递学校“以生为本、文化育人”的育人理念。
三、活动概况
(一)活动对象:2025级全体在校新生,采用分期招募形式,预计每期招募35人,搭配校领导/学院负责人、专业教师、辅导员,总团队规模控制在40人左右;计划开展7期,总参与人数约300人,确保活动覆盖广度与体验深度兼顾。
(二)活动形式:采用“主题定制+学院承办+师生同行”模式,每期围绕1个核心文化主题(如城市美学、红色寻访等),由二级学院具体承办执行;每期配备1-2名辅导员全程带队,组织线下探访与互动交流,并同步安排摄影记录、心得采访环节,保障活动安全有序且内容丰富。
(三)内容呈现:建立“活动-产出-传播”闭环,每期活动结束后,在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官方公众号“上商微学工”推出1篇深度图文推送,既系统解读当期主题背后的城市文化内涵,也集中展示新生的探访体验、感悟分享与活动精彩瞬间,实现文化传播与新生风采展现的双重效果。
(四)活动时间:拟定于2025年11月中旬前完成,11月底之前完成活动相关费用报销。
四、系列主题与学院承办要求
(一)主题选择范围
各学院可结合自身学科特色、专业优势,从7个主题(城市美学、红色寻访、文化感知、科技探索、金融实践、文旅体验、非遗传承)中自主选择1-2个主题申报承办,围绕主题制定具体活动方案,确保既贴合校级主题核心,又凸显学院专业辨识度。
(二)路线设计要求
需紧扣所选主题的“核心体验点”,优先联动上海具有代表性、教育意义的地标(如博物馆、产业园区、特色街区、标杆企业等),可结合专业方向拓展路线深度。例如商务经济学院选择“金融实践”主题时,可规划上海外滩金融广场、上海证券交易所等地标的探访路线;酒店管理学院选择“文旅体验”主题时,可设计田子坊、豫园等文旅地标的实践路线。
(三)内容亮点打造要求
需融入学院专业特色,形成“主题+专业”的差异化亮点。
需体现“育人价值”,可设计调研、互动、成果产出等环节(如调研报告、创意作品、实践心得等),确保新生在活动中不仅能“看”,更能“学”与“思”。
需保障“活动可持续性”,鼓励联动校外单位(如街道办、企业、场馆)建立短期或长期合作,签订合作意向书,提升活动权威性与品牌潜力,为后续活动开展积累资源。
(四)申报材料提交
各学院需提交《“新生看上海”主题活动承办申报表》(模板见附件1),明确申报主题、路线详情、内容亮点、专业融合思路、安全保障方案等内容,学生处将根据“主题契合度、专业特色性、育人实效性”进行综合评审,确定最终承办学院。

五、学院申报与审核流程
1.申报材料要求:各二级学院需提交《“新生看上海”主题活动策划案》(需含:路线详情、专业融合思路、安全保障方案、预算明细),加盖学院公章。
|